近日,徐州文史专家和彭城七里沿线相关部门负责人20余人相聚一堂,观看徐州八旬老人杨春茹钢笔手绘的彭城七里“写真集”,庆祝它的面世,感叹徐州文脉的深邃厚重,城市更新的日新月异。徐州市图书馆参与编写和校对了这部书——《彭城七里写真 杨春茹钢笔画作品集》的文字部分,并在此次仪式上接受了杨春茹的捐赠。
1942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的杨春茹,热爱第二故乡徐州的一草一木。她从媒体岗位退休后的20多年里,组织编写老新闻工作者回忆录、搜集整理徐州谱牒文献、举办中华家训书法巡回展、宣传中华孝文化故事、保护文化地标崔家大院,乐此不疲。
彭城七里是徐州市委、市政府大格局、大视野打造的城市更新项目。目睹身边的变化,杨春茹从今年元月开始在七里沿线写生:“携带画具辗转于彭城七里的云龙湖畔、苏公塔前、燕子楼下,沉醉于笔墨之乐。在得到了文友的鼓励后,我从18幅一气画到了28幅。彭城七里底蕴深厚,故事繁多,只用钢笔画是远远不够的,我又邀请了文化界多位好友为每幅画撰写了景点说明。”
饮鹤泉是彭城七里上重要景点,目前从泉口到护栏上挂着厚厚的祈福条,难以落笔画像。杨春茹先后去了三次都无功而返,遂向徐州文史学者朱浩熙求助,很快获得了饮鹤泉的景观照片和碑文。徐州市史志学会顾问李鸿民也应邀为杨春茹题字予以鼓励。
“彭城七里的平台之大有七华里长;其间235个实物景点,穿越时空隧道长达4300多年。这么大的平台,一个人再手舞足蹈都显得孤单。”杨春茹坦言,“相信许多人和我有同样的需求,不仅想认识彭城七里景点实物的面貌、真容,还要知道他们的来龙去脉。”
云龙书院院长徐放鸣评价,彭城七里在纵贯南北的空间轴线上连缀成文明演进的图谱,呈现了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徐州文脉传承。八旬老人杨春茹为传播彭城七里千年文脉,以钢笔画为若干景点写真,这是一位长期生活在徐州的异乡人对古城徐州的热爱,是“新徐州人”讲好徐州故事的生动艺术体现。
“徐州不缺少文史爱好者,不缺少文史研学者,期盼再多一些像杨大姐这样热爱文化的人,催化徐州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正向发展。”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赵明奇称赞彭城七里素描不仅是线条与光影的交织,更是一位耄耋老人对一座千年古城的深情凝视、一位资深传媒工作者一场手功与心韵的诗意对话。
以文代歌,以画为媒,这部彭城七里“写真集”,写的是徐州历史与当代交融之真,更是杨春茹女士心灵之真,那一笔一画灵动跳跃、款款情深的线条,是诉之不尽的八旬老人的徐州恋歌。
撰稿:张瑾 张菲菲
摄影:王昭鹏 张菲菲
审校:王仁同
发布:蔡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