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央视八套黄金档首播古装悬疑探案剧《锦囊妙录》,引发热议。
这部剧是中央电视台联合优酷、唐人影视出品,汇集了胡冰卿、翟子路等演员,演绎了10个明朝市井烟火里的奇案,精彩纷呈,扣人心弦。
巧的是,央视12套《法律讲堂(文史版)》从2012年开始播出法学教授柏桦主讲的明清奇案,一个个真实案件比电视剧里的还要离奇曲折,让人大开眼界。
《柏桦讲明代奇案》这本书就是其中明代案件的撷英,它选取了56则案件,或事奇、或人(裁判者)奇,或审理过程奇,仿佛明朝的民间故事会。
让我们一起走进央视严选奇案,沉浸式体验悬疑探案过程。
“加勒比海盗”的宝藏
说起当下最有名的描写海盗故事的电影,莫过于《加勒比海盗》系列,广受大众欢迎。
而提到海盗,几乎立刻会想到“宝藏”“夺宝”这样的字眼。
下面要讲的,就是个明代版的“海盗宝藏”故事,不过发生地是在如今的山东渤海莱州湾。
明成化年间,山东莱州府某村有座石桥。
某天夜里,周全、周新兄弟二人与雇工刘财在桥上纳凉聊天,哥哥周全在石阶上睡着了,周新和刘财先后各自回了家。
不想次日哥哥没回家,弟弟遍寻不得,刘财也说不知。最后,大家在石桥下发现了被大石压着的哥哥尸体,手脚都被麻绳捆着。
报官后,当时的知府李楘很快带人去了现场。
现场勘查发现,哥哥是先被勒毙,唯恐不死,又压了石头。石头是当初建桥时所剩,一人搬不动。
因为刚下过雨,地面脚印的线索也消失了。
经过调查,兄弟俩家贫且都未婚娶,排除了分家争产杀人的嫌疑;外乡人刘财也无足够杀人动机和能力。
案件陷入僵局,李知府权衡再三,派出了家奴李忠扮作古董商暗访。
李忠出高价收购村民们不值钱的东西,引来众人眼热,周新拿来个重约百斤的精美铜鼎,说是祖传之物。
李忠认出这是周代古物,心惊之下不动声色,开出大价钱,并称随身钱财不足,得一起去莱州府城取钱。
李忠把周新哄到府衙,李知府用了刑诉,周新扛不住交代了铜鼎来处。
原来半年前,周新兄弟出海打渔,被大风吹到一座无人岛。
两人躲风雨上岛,发现了一个石洞,洞中深处藏了许多箱瓷器和青铜器皿。
风平浪静后,兄弟俩将东西都搬上船运回了家,因不知真实价值,也怕有人寻找,就把东西都埋在了后院大槐树下。
李忠来收古董,周新挡不住诱惑,便取出一件大的来卖,结果露了马脚。
李知府怀疑是被盗走财物的人们为了寻宝,杀了周全。为了引蛇出洞,他将周新释放,并交代如有人来询问铜鼎之事,速速报官,接着派了一群衙役去村里潜伏。
果然数日后,一群人潜入周新家中。衙役们前去追捕,抓住五人,其余逃脱,不过周新已被杀死。
李知府审讯后得知,这群人乃是海盗,多年来劫掠财物藏在孤岛石洞中,却发现被人偷走了。
经过多方打听,他们锁定了周家兄弟。因为各村都有壮丁队,并且一村有难,鸣锣示警后各村支援,他们难以下手,只能乘着周全独自一人时逼问。
周全抵死不招、拼命挣扎,最终被杀。
因为出了人命案,村庄防范更严,他们等了很久才有机会潜入周家,逼问到藏宝地后杀了周新。正在挖宝时,衙役们冲了进来。
后来,李知府带兵捕获了60余名海盗。按理说他应该升迁,但一连8年,总是被上司挑剔,只好申请退休。好在他朝中有人,升级后退了休,两年后病逝。
而那批古董,却从此消失,又成为了悬案。
“吃瓜吃到自己被抓?”
这些年有句网络流行语,叫“一瓜未平一瓜又起”。
意思是上一事件还没弄清楚,紧接着又出现了另一新事件。
就像吃西瓜一样,刚吃完一个瓜,另一个瓜又送上门来了。
下面要讲的案子,扑朔迷离,真正应了这句话,而且不止是比喻,连字面意思也对得上。
并且,居然还有“吃瓜吃到自己头上”的情节。
还是明成化年间,徽州府知府乐宗禹的儿子得了痨病。
盛夏某日,孩子茶饭不思,就想吃口西瓜,乐知府立马派公差上街采买。
公差走遍各家瓜摊,发现一家摊上有只特大瓜,色青如玉,就让瓜农抬到府衙。
乐知府看到大吃一惊,这瓜长近三尺、粗大如桶,约有百余斤,真是平生仅见。他想若是瓜农有秘诀,在全府推广,有利于百姓,便详细询问了解。
瓜农说并无秘诀,自家瓜园里还有更大的瓜。
乐知府带人前去参观,发现瓜园里有一处西瓜长得很大,最大的竟然长约四尺、径约二尺,约莫两百斤。他感觉异常,命人掘地三尺,居然从地下挖出一具身上有刀痕刺伤的男尸。
乐知府审讯瓜农,瓜农喊冤、誓死不招,也寻不到死者身份线索。
乐知府心生一计,宣称说城隍知道本府之人善恶,必然晓得死者、凶手身份。他要去拿城隍是问,问不出来就用刑。
知府审问泥塑木雕的城隍,简直匪夷所思,消息不胫而走,轰动全府。
审问那天,万人空巷,城隍庙人山人海,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乐知府在城隍塑像前,先恭敬焚香祷告,随后摇签,得一大凶之签,当众再次责令瓜农从实招来。
瓜农鸣冤,说必有人栽赃陷害,在乐知府提醒下,想起邻居杨八常来偷瓜,曾被他抓住殴打。
恰巧杨八也在现场“吃瓜”,立刻被指认押到知府面前,杨八当然不服叫屈。
乐知府呵斥道,刚刚祷告时城隍告诉他,就是杨八谋财害死过路客商,并埋尸瓜园。言语刚落,就有亲信们呈上一个皮箱,皮箱内乃是一把尖刀、两锭10两白银和一串玛瑙佛珠。
杨八见状大惊失色,立刻认罪招供。
原来去年有湖广客商赶路错过宿头,向杨八付费求宿。杨八见财起意,害人性命,赃物半年后才敢花用一些,多数还在。
案件办结后,杨八被斩首示众。因查不到死者籍贯,无法把赃物还给死者家属,为了补偿瓜农被刑讯吃的苦头,乐知府将赃银一半给了瓜农,一半入官。
难道真是神明显灵指点吗?其实不然。
原来乐知府认为瓜农死活不招,而且爽快带人去参观,应该不知杀人之事。为了不打草惊蛇,他故意将人们注意力吸引到城隍庙,私下派出亲信暗访,得知杨八有闲钱买地,似乎发了横财。
众人都聚在城隍庙时,亲信们突击搜查了杨八家,这才有了当众展示赃物。
后来,有好事者记载乐知府破案后,其子“不药而愈”,真是善有善报。
新坟摆红花,谁在“坟头蹦迪”
中国人扫墓献花,讲究选择白色或素色花朵,象征纯洁与庄重;没人会摆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感觉不尊重逝者。
但是下面这个案子里,祭奠献花却偏偏用的红花,这是怎么回事呢?
明代宣德七年,温州知府何文渊有事出城,在城外数十里的山地里发现三个相邻坟包,其中一坟上居然放着一束红花。
当地风俗,祭奠一般烧纸钱,献花也只以黄、白为主。哪怕到了现代,中国人扫墓也忌讳带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
何知府心生疑惑,下轿查看后,发现都是新坟,红花乃是刚摆没多久的鲜艳月季。
三座坟前都未立碑,仅用木板黑字,分别写上是袁圣妾程氏及两个儿子的墓,红花就在程氏坟上。
何知府还发现程氏坟头木牌背后有新鲜墨迹,写道:“你也错,我也错,你错我错全都错,狠妇杀人无所措。”
何知府觉得必有冤屈,当即前往驿站住下,派衙役拘拿当地里长、墓碑所写袁圣前来问讯。
衙役带来了里长和袁氏族长,他们说袁圣三年前到湖广经商,至今未归,新坟所葬是袁圣之妾程氏及其所生二子,是于上月初九去世的。
袁圣乃本里富豪,娶有一妻一妾,妻尤氏今年42岁,生一子5岁;妾程氏生二子分别为12岁、8岁。
今年重阳节时,尤氏来族长家求助,说程氏及二子食醉蟹过多,腹泻不止、卧床不起,丈夫外出,求族长来主事。族长来后发现三人已死,尤氏就求族长做主安葬尸体。
族长担心责任重大,又请来里长,里长未发现尸体伤痕。尤氏又说妇道人家不好见官,里长就没有报官勘验,安排族长组织了掩埋。因为袁圣不在,不便刻石立碑、正式安葬,等他回来再做处置。
木牌之字乃是本里秀才袁加锡所书,而袁氏还在家中。
何知府感觉疑点甚多,食用醉蟹不可能致死,族长、里长的举动似乎隐瞒了什么,红花、打油诗是何人所为也无人提及。
他决定开馆验尸,却遭到突然冒出来的袁氏阻拦,更加重了疑心。结果仵作检验后,三人果然是砒霜中毒而死。
何知府带走尤氏、里长、族长,上了刑讯,查明了事情原委。
原来尤氏久未生育,丈夫纳了程氏为妾,宠爱有加,接连生了两个儿子。
尤氏吃醋嫉恨,遍寻名医,拼了老命才也生出儿子。
她眼看儿子年幼,万一丈夫哪天不测,如何争得过有两个年长娃的程氏,于是趁着丈夫出远门,毒杀了程氏母子,又行贿族长、里长帮助隐瞒。
何知府又查明,打油诗也是秀才袁加锡所写。袁加锡和程氏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却因家贫被程家嫌弃。
程家要将女儿嫁给财主,女儿不愿意,想找秀才私奔,或生米煮成熟饭,却被迂腐的秀才碍于道德而拒绝。
等到程氏母子暴毙,秀才觉得若是当初他们在一起,绝不会有此悲剧,怀疑是主母所害又没有证据。
这些就是打油诗的各种意思来由。
毕竟两人曾相恋过,在程氏要与秀才私定终身的纪念日,秀才采了红花前来祭奠,又因感慨万分写下了打油诗。
不想就是这些引来了何知府破案。
最后,袁氏被凌迟处死,袁家孤子、家财交族里公正尊长代管,等袁圣回家后归还,里长、族长也受到惩处,秀才与程氏之间有无奸情无法查证,于是不予处置。
纵观书中56起奇案,件件案情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很多案件的破获由头来自意外因素,似乎彰显了“天理昭昭、疏而不漏”。
其实不然。
任何的犯罪案件都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不留蛛丝马迹,只要办案官员认真负责,又有足够能力,总能将罪犯绳之以法。
而书中提到的56起案件主办的官员,在历史记载中几乎都有贤明公正的美誉。
反之推理,如果这些奇案遇到的是不那么出色甚至昏庸的官员呢,又会有多少冤假错案、枉死之人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呢?
就算是明代的好官,在当时的环境里,也视刑讯逼供为正常的审讯手段。甚至,破案时可以对所有证人一并收押,并使用刑讯,没人会觉得不合理。
而妇女特别是大户人家的女眷,在封建礼教里,视被上堂问话为耻辱。
其余各种现代人看起来难以理解的制度、惯例不一而足。
所以,古代老百姓很多时候躲着官府,发生纠纷、打斗等时,不是大事宁愿私了;遇到案件时也不愿作证,生怕受皮肉之苦。
古代的司法环境是很恶劣的,影视剧里已经做了美化,在这本书里可以了解到一些。
作为读者,我们真该庆幸,生活在中国有史以来法治最为昌明的时代。
有时间听听《柏桦讲明代奇案》,可以体验到这些奇案里的惊心动魄,也能感受到明代的司法环境,学习增长历史知识。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语听书原创内容,版权归新语听书所有,如需转载添加授权可联系kefu@xinyulib.com。
新语听书访问方式: 1.微信H5版:关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通过授权链接访问; 2.小程序版:微信搜索“新语有声”小程序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 3.网页版:打开网址www.xinyulib.com.cn,通过读者证账号/密码登录访问; 4.APP版: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新语听书”APP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