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几著史

图片


图片

浮雕设计稿

浮雕画面反映的是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辞掉史官之职以后,在家中撰写《史通》的情景。

刘知几,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代大臣、著名史学家。唐永隆元年(680),十九岁的刘知几进士及第,授获嘉主簿。长安二年(702),修撰起居注,成为史官,历任著作佐郎著作郎秘书少监等职,兼修国史,在此期间,参与修撰了《唐书》、《则天实录》、《氏族志》等书。四十七岁辞去史官之职,开始了史学巨著《史通》的撰述,至至景龙四年(710)二月,全书完工,该书共二十卷,详论史书之体例及内容,阐述了刘知几对史学的认识,总结了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被视为中国首部系统性史学理论专著,史学领域的一座丰碑。

刘知几出生于一个“鼓簧史撰,柱石邦家”的书香门第,家学深厚。尽管如此,在成才的道路上,他却并未拘于父辈的设计,而是活出了独立的自己。十一岁时,父亲让他研习《古文尚书》,由于这本书语言晦涩拗口,非常难读,难坏了小刘知几,每每遭受棍捶鞭打,也背不熟、学不好。而每当他听到父亲在为哥哥们讲授《春秋左氏传》,总是停下《古文尚书》的讽诵,偷偷听父亲的讲解。他对这部经典心生向往,说:“要是书的内容都像这样,我便不会懈怠了,一定好好学!”父亲对他的话感到些许惊奇,于是开始传授他《春秋左氏传》,仅用了一年,刘知几便掌握了大义要领。对此,父亲又决定让他专门攻此一书,把所有与之相关的注疏著作都背下来,当个专家,以作为终身的饭碗。可刘知几并不盲从父亲的指挥,认为《左传》只是一部讲述春秋的断代史,仅靠着它无法对古代历史形成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不能通古今之变。于是,在无人讲授的情况下,他又自学了更多史籍,哪怕是租借来的残卷,依然读的津津有味,通过广泛而深入地钻研历史,他终成一名通才,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刘知几担任史官后,专业很对口,本应从容仕途,但他对当时史官体制的效率和质量产生质疑,便辞去该职,自撰《史通》一书,靠着这部著作成为中国史学领域的不朽人物。

刘知几的一生,不仅在学术上为后世留下了一笔重要遗产,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也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图片


我馆馆藏刘知几《史通》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