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告诫父母要“威严而有慈”,郑板桥叮嘱儿子帮助人要“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庭,重视家教,家训和家书中,有着中华文化的精华精粹。


本书单为您带来从古至今优良的家训家书,希望大家都能从中找到治家启示。


一网读尽·主题书单【第75期】

01

《中国家风家训》将家喻户晓的经典范本《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弟子规》做了深入透彻的解读,分成了原文、注释、译文、历史故事、知识点链接等版块,融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是弘扬传统文化、亲子共读的良好版本。

在《朱子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宋徽宗时期,朝堂上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叫做蔡京,这蔡京就是一个只会溜须拍马、趋炎附势之人。当时,他和著名诗人王安石同朝为官,王安石主张维新变法,蔡京一直特别支持王安石。但是,他们两人变法的目的却完全不同,王安石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能过得更好,而蔡京则是为了趁着变法,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以供皇帝享用。蔡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那可是无所不用其极,他挖空心思琢磨宋徽宗的兴趣,每天都变着法儿地讨好皇帝。
据史料记载,蔡京主张兴建了不少的宫殿楼阁,都是为了给宋徽宗享乐用的。宋徽宗喜欢花石,蔡京就四处搜刮,供奉给皇帝。一开始,蔡京只搜寻江南一带的花石,后来,他把进贡花石的规模越搞越大,全国各地都要向皇帝上供,百姓苦不堪言。
据记载,当时蔡京亲自主持花石的运送工作,他将船只编码归类,十艘船为一纲,这些船舳舻相接,络绎不绝,源源不断地运往开封。据《宋史》记载,蔡京的这些举动,使得宋朝百姓苦不堪言,就连不少中产家庭都破产了,更别说那些贫困人家了。为了缴纳花石的费用,许多人家不得不卖儿卖女,妻离子散。
蔡京毫无节制的挥霍,弄得国库空虚,财政亏损,为了粉饰太平,蔡京又修改了茶法和盐法,在他的错误决断下,当时的货币政策非常混乱,民间怨声载道,人们将蔡京称为“六贼之首”,人人得而诛之。
……


02

《板桥家书》清扬州八怪之一郑燮作。乾隆十四年(1749年),郑燮获乾隆帝封为书画史后一年,郑板桥整理往日家书刻印成《板桥家书》。

郑板桥五十二岁的时候,才有了一个儿子。他自己才高八斗,那教育孩子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郑板桥第一重视的,倒不是儿子的学业,而是品行。他给孩子立下规矩,说你在私塾里年纪最小,不能直接称呼同窗的名字,要叫某先生,或者叫某兄。对同学尚且如此恭敬,更不用说老师了。
郑板桥还跟儿子说,咱家不缺笔墨纸砚,你看哪一位同学家里有困难,缺了这些东西,就送人家一点儿。送的时候还要讲究方法,不能大大咧咧的,要“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意思是了解清楚情况,以舒服得体的方式,送东西给人家,送得很自然,好像是无意之举似的,这样每个人都高兴,不尴尬。
书里还有个例子。说私塾里的许多孩子家里穷,经常缺衣少鞋,但孩子上学,不能光脚来啊,再穷的人家,也会给孩子做一双鞋。可碰到下雨天,路上都是泥,冒着雨回家,恐怕鞋子会脏,好几天穿不成。
郑板桥听说了,给儿子出主意,说你去把家里的旧鞋子拿过来,让同学换上,就说这些鞋子家里人穿不上了,本来要扔掉的,正好让同学们穿回家,也不用还了。
有这样一位仁爱细腻的父亲,儿子必然能怀着善意成长吧!
……


03

走近一个桃花源,成都东山地区。祖辈的语言,东山客家人传承下来了,祖先的精神,坚韧、务实、尊老爱幼、与人为善,东山客家人也未曾忘却。

成都客家人的族谱中,大都记载了祖先世系、进入四川的经历,还有一部分极为重要,就是家规家训。
我们从《冯氏族谱》中摘出几条,共同体会一下:
事父母,最宜孝敬体亲,心悦亲志。
“伯叔尊长,虽贫贱必敬之,背地不可呼名。”
“家贫而资中下,先读而后耕,或商贾贸易,佣工下力,皆可以仰事富贵,勿为卑贱失德。”
“婚娶只论人家贤否,家法如何,读书否也,不论其家赀。”
清朝有一位进士在文章中总结了客家人的特点,他说,客家人以耕读为本,贫穷人家也要让孩子读书,很少有不识字、不劳动的人。
广东的客家人,四川的客家人,南洋的客家人,在世界各地打拼的客家人,身上都流淌着这种精神。
……


04

本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

孟子曾经给他的学生讲过百里奚的故事。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虞国人,一生受尽了磨难,但他从未放弃自己。他精读诗书文史,才学过人,可是呢,他家里很穷,虞国又等级森严,像他这种出身的人,根本就找不到门路高升。
但百里奚不甘心,他游走各国,努力寻找施展才华的机会,到处碰壁,最后,甚至沦落到了沿街乞讨。有一天,百里奚要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在朝中做官的人,叫蹇叔,俩人聊国家大事聊得不亦乐乎。
蹇叔发现,百里奚确实是个人才,于是把他推荐给虞国国君,做了大夫。本想着终于达成目标了吧,岂料国君贪财昏庸,不听别人劝告,虞国很快就被晋国灭掉了。
这时候呢,晋国国君想封百里奚做官,百里奚哪里愿意呢,一想到灭国之仇,他就悲愤不已,果断拒绝了。
晋国国君很生气,罚他当了奴隶,于是百里奚就逃跑到了楚国。楚国人不知道他是个人才啊,就让他去养牛。
最后,是秦穆公听说了他的事情,用五张羊皮,也就是当时一个奴隶的价格,把百里奚给买了过来,虚心地向他请教治国之策,秦国也一步步地走向强大。
百里奚的一生也算是够倒霉了,好在结局不算太差。孟子在讲完他的故事后,说了句很有名的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05

谢觉哉先生,“延安五老”之一,是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本书为谢飞老师近年潜心整理其父谢觉哉先生的家书选编,涵盖谢觉哉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115封家书。全书百余封书信,纵贯近半个世纪,集亲情、乡情于一体,也从一个家庭的变迁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新。

飘飘:
你提到吃苦问题,很好。
苦与不苦是比较出来的。同样的物质条件,某一地区或某一时代的人以为苦,而另外一时代或地区的人却以为甜。同样,怀有某种思想的人以为苦,而怀有另外一种思想的人却以为甜。
你们学校,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应该是甜的。别的学校没有哪一个比得上。
高粱米是好东西。我国有颇大部分地区以高粱米为主食。三十多前我到沈阳一个大地主家他给我吃大米饭,自己却吃高粱饭,他说大米饭不好吃,可见这是个习惯问题。
你们吃了个把月的高粱饭,想已习惯了,如因吃高粱饭而身体更棒那更使我高兴。
副食品,一般机关都自己种菜养猪,你们那里不会例外。立初说他那系的伙食很好,有肉吃。你们尚未分系,估计也不会差。
你们现在是锻炼:锻炼身体,锻炼思想,锻炼学业。我们用锻炼这个形容词,好像矿石炼成铁,炼成钢,优质钢、合成钢等,是要经过烈火烧、锤子打的。
这当然也可以说是苦,但接着来的是学得了本领,是甜,是高度的无限的甜。
不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苦与甜,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俗话说:“苦尽甘来”,可见甘是从苦中来的。
而且不一定先苦后甜,在那苦时就能尝到甜味。又不一定一甜了不会再苦,任何事体都有困难,现在有将来也有,我们不能有苟且偷安安居中下游的思想,要常找难的事情做,以锻炼自己。
人们常说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苦事,我是参加长征的,现在记忆中感到的倒不是苦而是甜。和苦斗争,本身是件甜事
父字
九月二十六日


06

本书收入董必武家书68封,大部分书信为首次面世,真实呈现了董必武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朴诚作风与优良品格。对妻子的关心,对子女的教育,对亲人的帮助与教导,都在一封封家信书呈现出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董必武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自然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董必武写家书再也用不担心被敌人拦截,字数渐渐多了起来。
只不过,董必武接到的家书里,求他办事的也越来越多。比如董必武的侄子董良埙给他写信,说自己和妹妹董良润想去北京“投奔”他,请董必武介绍工作。
董必武回信说:“我在政府工作地位很高,但我们都是供给制,除个人穿吃住宅不成问题外,不能额外开支。说明这点,使你们知道我们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过去的改朝换代不同。寄生生活更延长不下去。这些你们听起来都不大顺耳,但这是事实。”
董良埙收到回信,明白到北京去的希望已经破灭了!可在乡亲们眼中,董必武毕竟是“京城大官”,求帮助的家书仍然源源不断。
像是董必武的堂弟董贤煦家里遭了水灾十分困难,就写信托董必武帮忙找银行贷款。董贤煦以为凭着董必武的地位,办这点事情应该没问题,没成想被董必武一口回绝。
在回信里,董必武严肃地说:“请你注意,现在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必须为人民服务,除了法律规定的职权外,任何人没有特权”。
尽管董必武严词拒绝了董贤煦,但还是拿出自己的生活费,帮董贤煦一家渡过难关。
……


07

本书收录了与家风相关的诗词,并对作者和创作背景做了介绍,对诗词进行了赏析,提炼了核心家风。这是对中华家风文化的梳理,这些诗词更是中华家风的精髓和高度凝练。

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家庭和国家是血脉相连的,一个人如果在家里是个孝顺的孩子,那么他长大了也会是一个忠诚的臣子,正所谓“移孝作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著名诗人陆游就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在家中不管大事小情,他都谨遵母亲的意愿,入仕以后,陆游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了一个忠诚的臣子,他忠君爱国的思想也鼓舞了许多仁人志士。
陆游有一首爱国诗非常出名,这首诗是写给他儿子的,名字就叫做《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知道人死如灯灭,死去以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但唯一让我放心不下的,就是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要是哪天朝廷的大军平定了中原,光复了失地,你们一定要在祭拜我的时候,亲口告诉我这个好消息。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的,情感悲怆,气势磅礴,不管是谁,只要读到这首诗,就能感受到陆游的爱国情怀。我们特别要指出的是,陆游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也非常注重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这种“爱国”思想作为一种传承的家风,一直留存在子孙后代的心中。
……


08

这是一部以家庭、家教、家风为主题的儿童小说。寄居在城里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唐一诺,为了交乒乓球特训班费用和贴补家用,和同学来到青青酒店想打一份小工,没想到突遇检查组,同学们四散逃窜,而他误入冷藏间,后被区教育局副局长发现……

一诺的班级要交资料费了,学委在催促,但是一诺的钱不够。情急之下先借了好朋友蒋松风的钱,答应他第二天还上。哪知第二天会生病呀,没有办法到学校。怎么办呢?今天得还钱啊,有了,让妹妹一言带到学校还给蒋松风就行了。
然而,一诺的这一举动却完全出乎了蒋松风的意料:快要放学时,一言找到了他,手里拿着二十元钱,“哥哥让我今天务必还给你,我要不还,回去后,我哥哥还不知道要怎么批评我呢。”小妹妹的身影远去了,蒋松风被这个言出必行的朋友深深地打动了。
一诺的这个好习惯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原来呀,这是这家人共同的特点,一诺的妈妈以前在乡下的时候做过小学老师,很受学生的喜爱。
学校里有很多老师课堂上不讲完知识,而会把一些知识留到课后,让学生到他们那里去补课,但是补课又都要收费。但是妈妈从来不会这样做,不愿意为了钱而失去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按照小一诺的话来讲,就是“既然收下了这个孩子,就是一种承诺,培养孩子的过程就是履行承诺的过程。”妈妈用自己的行动向一诺展现了“信”的重要性,指引着小孩子前面的路。
……

“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 《颜氏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