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抗战记忆,新语听书,5分钟


今年7月6日,新华社发文《日本教科书,竟这样描述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日中两军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武力冲突,日中战争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演习时遭到不明枪击,8日拂晓,日军攻击国民革命军的阵地,两军陷入交战”……这是目前日本东京书籍出版的初中教材《新编 新社会 历史》、令和书籍出版的《国史教科书(第7版)》中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描述。


明明是日寇侵略占领中国土地,在卢沟桥主动挑起战火,却不被日本教科书所记录,反而胡说是日中双方对等的相互攻击,让人读后非常气愤。


铁证如山的抗战历史,岂容日本教科书篡改!


新华社的文章引用了日军当事人回忆录、事变亲历者的讲述以及《大公报》战地记者方大曾撰写的《卢沟桥抗战记》等材料,驳斥了日本教科书记载的荒谬。


图片


有这么一本书,编集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多位著名记者包括方大曾等人在战争前线的的通讯、报道等文章,真实记录了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展现了战时中国的社会百态,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阅读价值,也佐证了日本侵略者的累累罪行。


让我们一起走进书籍《抗战记忆:战时记者笔下的中国》。


图片


图片

血战居庸关


日寇自卢沟桥事变后占领北平、天津,开始进攻北平北部的南口,汤恩伯所部13军首先在南口布防抗击。


南口是居庸关南侧的长城要隘,是北平通往大西北的门户。


南口战役从1937年8月8日打响,至8月26日我军撤退,虽未阻止日寇推进,但切实打乱了日寇的作战计划,使其“三月亡华”的计划破灭。


方大曾,北平人,曾赴绥远、卢沟桥抗战前线采访,任《大公报》战地特派员,发表多篇配有照片的战地报道。1937年9月,他发表最后一文后失踪,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牺牲的首位战地记者。


本节节选自他的报道,原载于1937年9月27日《大公报》。


汤恩伯部奉命抢防南口,将士们自绥东离开时,除了在战场所需的武器外,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抛掉了,以示决心。


八月八日,敌人骑兵到南口左翼的得胜口去搜索,遇到我军的打击,就跑回去了,这是南口战役的发端。


九日,南口正面的冲突爆发了,敌人的炮火非常猛烈,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军前哨龙虎台阵地。


我军战士在敌人炮火猛烈时,就离开阵地躲进高粱地,等到晚间炮火停止,大家又回来。


敌人作战的公式,是先炮火轰炸你的阵地,再派少数骑兵搜索,然后是坦克车及装甲车的冲锋。


第二天,敌人向南口全面总攻。龙虎台是我们的一个凸出点,所以不得不把那里的部队撤下来。


十二日早晨,三十多辆坦克驶入了南口。坦克三寸厚的钢壳,什么也打不透,重炮打中了它,最多不过一个翻身,它又会调整过来继续行驶。


第七连连长带着两排人跳出阵地冲向坦克,不顾一切攀上去,用手枪伸进坦克的窗口里打,把手榴弹往里丢,以血肉和钢铁搏斗。两排健儿死了一半,终于获得了胜利。


坦克不支败走,其中六辆因乘员全死了,成为我军战利品。


但因为没人能开,也没有大的炸弹能炸毁它们,结果六辆坦克两天后又被敌人用新坦克拖走了。


从十三日起,敌人的炮火更烈,从早到晚不停施放。


每一寸地方都有炮弹落过,敌人企图将整个山打平,每天还有二十架飞机在空中威胁着。


三昼夜得不到水喝,阵地上第四连只剩下一个人,但是他沉着地把守阵地而不退却,直到我们补充的生力军到达,才把他接下来。


前面的人快牺牲完了,两个团补充上去。


从南口到居庸关有十五里,八十九师一共只有四团人,战至二十日,已不足一团。


王仲廉在居庸关集合剩余部队,再向日军反攻,当夜又夺回三个山头。


汤恩伯曾苦笑着说:“残兵镇守居庸关!”


所以自军事观点立论,居庸关正面之将士,实已无愧于军人对国家应有之职守了。


今天读当年的报道,仍是心情激荡,为中国军人的牺牲精神而感动。


他们用血肉为盾、以生命为矛,用钢铁般的意志告诉世界:


中国,永不屈服!


图片


咆哮中的赵城游击队


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进入了以游击部队为主体的游击战争阶段。


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伪。赵城游击队便是其中一支力量。


异羽,生平不详,本节节选自他对赵城游击队组建过程和英勇事迹的报道,原文见于商务印书馆1938年7月出版的《抗战丛刊》(第五辑)。


几月来因临汾失陷,敌人长驱直达风陵渡。晋南的重要据点,尽入敌手。


但我们仍有军队留在山西战斗,更有山西的游击队风起云涌,使整个山西完全陷入混战状态。


最近一个多月来,沿河各重要渡口,以及东南半壁次第收复,敌人只能沿着同蒲铁路的运城、侯马、临汾、洪洞等几个重要据点死守。


山西的城市都在太行、吕梁两山脉的重重包围中,我们的游击队利用地形的便利,渐渐地成长起来。


围绕赵城一带的游击队,早在今春即酝酿进行着,二月初人数渐由九百人增到千余人,由几股小的集团渐渐融合成一个较大的集团,开展了初步的军事训练和政治训练。


二月中旬,晋南局势急转直下。他们不得不向着同蒲铁路、汾河两岸分散开去,但因为初出茅庐、训练不足,战斗遭到了挫败。


他们痛定思痛,重新严格训练,把队伍分成不同小队,每个小队各受专门特殊的训练,分为侦察、破坏、通信、救护、袭击、宣传等,相互分工同力合作。


三个月过去,他们的训练纯熟,人数也增加到五千,还在一直增加着。


游击队员本是当地百姓,加上受过相当训练,情报工作非常敏捷而确实。敌人的一举一动,他们都能无孔不入地知道。


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迅速截夺辎重、歼灭敌人。


他们通信联络的方式原始而效用强大,用一根XX插在要传达的东西或信件上,限定时刻、无误赶到。当地百姓会带着这根XX循着路径的先后,一村一乡互相传递下去。


有时候获得了电线电筒等,也会利用就地的矮树或房屋一角架设起来。只要是敌人所不能到的地方,他们都有电话畅通。


所以,他们的交通网、通信网非常敏捷,比敌人占据上风。


他们开始时破坏公路、铁路,着重挖坑掘壕、毁坏路面,但敌人很快能修补起来。


后来,他们找到法子脱卸路轨,将枕木路轨可以运走的运走,沉重的沉没于河底,使敌人无法修补。对公路则放水决堤,冲毁路基。


敌人因为交通阻碍不得不停留时,如果人数单薄,正好给了他们全歼的机会。


他们不分昼夜,灵活地利用天时地利,对敌人发起了一次次的袭击,展开激烈的战斗。


敌人对游击队非常害怕,每次“皇军”经过赵城或汽车开入赵城时,总是机枪连续不断、毫无目标地射击,直到出了游击队势力范围,才敢停下来。


目前赵城敌人不过两三百,附炮四五门。同蒲线上分段被我袭击,敌人只在几个重要据点闭门死守。


这种指日可以肃清残敌、造成有利局面的功绩,游击队起了大作用。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纷纷深入敌后,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战场沉重地打击了日伪。


这些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具体写照。


图片


攻克密芝那


密芝那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亚洲战场具有战略转折性意义的胜利,此次战役后,日军在亚洲大陆的全面进攻变成节节防御,最终走向彻底崩溃。


邓蜀生,1923年生于重庆,大学毕业后被征调为军委会外事局译员,在中国驻印军第六军任翻译。服役期间,他为《大公报》撰写了多篇战地报道。


本节节选自他的报道,原载于1944年8月19日重庆《大公报》。


攻击密芝那开始于五月十七日,事前的计划与准备除极少数高级将领知道外,就是直接负责指挥作战的部队长都不知道。


当总指挥决定奇袭密芝那后,派出两营左右的搜索兵,翻越库芒山脉,按照美方计划的路线前进,经过地区完全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战士们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还要克服蚂蟥、疟蚊、野兽的侵袭。


粮食给养全靠飞机接济,有时联络中断了,大家就啃着树皮、嚼芭蕉根。丛林里溪水很多,但要断定能否饮用,也很麻烦。


行军了二十几天,侦察的官兵们发现了大块空地,还有西式建筑物。指挥官从无线电得到命令:密芝那机场在望,准备攻击。


接着美机编队飞临,轰炸机猛炸、战斗机俯冲扫射。密芝那警报呜咽,日军以为是普通空袭都躲了起来。


大队弟兄们疯狂地向机场冲锋,敌人抵抗微弱,因为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支奇兵。


一架、两架……我后续部队某师宁团空运抵达。全副武装的战士们汇合着地面先锋部队,潮涌地冲锋着,最后占领了飞机场,揭开了密城战斗的序幕。


我军以战胜余威,一鼓作气向火车站、城区猛冲。有一营的兵力冲进了市区,控制了密城最大的据点—火车站。


密城沦陷两年多,已被敌人构造成极坚固的堡垒。我们的先锋部队就遭遇了敌人密集的火网,所以冲进战场的弟兄们又退出了城区,就这样开始了以后两个多月的“逐码攻坚战”。


据守的敌人有一个联队三千人左右,他们所存贮的粮食弹药相当充足。同时密城的居民都没有退出,造成了很多阻碍。


譬如很多工事就是敌人威逼着民工构筑的,相反的居民们成了我们攻击的极大障碍。为了减少平民的伤亡,我们不愿使用重武器,还一度停顿了空军的活动。


几次战斗后,我军获得了不少经验,伤亡比大幅下降。密城在我军紧紧围困中,敌人无法获得大量的增援。


来增援的敌人也被我军打退,还俘获了很多敌人。


我军目的是以最低限度牺牲逐渐占领此孤城,所以进展比较慢,但是天天都有进展。


经过中美军人的并肩作战、流血牺牲,到七月二十九日我军发动决定性的攻击,大获全胜。


总计血战两月半,敌人先后参加作战的达四千人,除百余未被围歼外,已被歼灭者约三千八百人。


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与盟军协同作战,使日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人民日报》今年也撰文《与敌血战,鼓舞抗战斗志》讲述了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及反攻缅北、滇西的事迹。


图片


图片

《抗战记忆:战时记者笔下的中国》所选文章,均摘录自关于抗战的正式出版物,有记者亲历战场的见闻,有对著名爱国将领的采访,有对后方民众生活的记述。


这本书通过对抗战历史细节的认真截取和客观描绘,以小见大,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击侵略者的伟大精神。


新华社在《日本教科书,竟这样描述卢沟桥事变》文末指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经过去88年,但真实的历史不应被掩盖,更不应该被歪曲。铭记真实历史,才能真正从中汲取教训,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读者朋友有时间可以听听《抗战记忆:战时记者笔下的中国》,有助于提升对抗日战争的理解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珍惜先辈们用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图片

——The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语听书原创内容,版权归新语听书所有,如需转载添加授权可联系kefu@xinyulib.com。


【新语听书】公众号长期征集好书推荐文章,关注【新语听书】微信公众号,在后台回复【投稿】即可了解详情,期待您的来稿,与新语听书一起轻松做有价值阅读!


图片

香水、香料、香气,你熟知的花草果木背后的故事

暑期提升计划:好书相伴,充实一夏

功勋卓著话四野: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



新语听书访问方式:



1.微信H5版:关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通过授权链接访问;

2.小程序版:微信搜索“新语有声”小程序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

3.网页版:打开网址www.xinyulib.com.cn,通过读者证账号/密码登录访问;

4.APP版: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新语听书”APP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