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中国人,估计少有没接触过以下文艺作品的:


《歌唱祖国》《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白毛女》……


不仅读书时课堂上会学到,日常生活里也常能听到,很多人都能唱出来。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国民级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江苏人名字。


作品的耳熟能详与作者的默默无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深深地触动了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


为此,他花费一年多时间编著了《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追溯、还原延安时期(1935年—1948年)江苏文艺人的故事:


他们不远千里,为信仰奔赴延安;他们无惧艰难,为时代需要投身文艺战线。


这本书钩沉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南京王家乙与电影《五朵金花》、苏州麦新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中国摄影之父宿迁吴印咸、中国舞蹈家协会首任主席苏州吴晓邦、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任院长盐城胡乔木……


在延安时期,他们在宝塔山下学习精进、挥洒才华,奔赴各条革命战线上作出贡献;建国后,他们又成为新中国文艺战线的奠基人、主力军。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燃情岁月。


图片


图片

没有他的一钩,

就没有小提琴《梁祝》


你知道迄今为止,全球上演频率最高的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是哪首吗?


是《梁祝》。


它是新中国最重要的一部民族化小提琴协奏曲,广受赞誉。日本著名音乐家小泽征尔说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支曲子是很神圣的,必须要跪着听。”


而这样的名作,不是常州音乐家孟波的打钩力保,估计都不会问世。


1916年,孟波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贫苦工人家庭,幼年的他受到家附近澡堂工人们拉琴唱歌的熏陶,激发了对音乐的最初兴趣,他开始试着练习演奏笛子等乐器。


1931年,孟波在上海当学徒期间,自学了风琴、二胡等乐器的演奏技能和文化知识等。


1935年起,他加入了多个音乐团体,参加了上海左翼剧联音乐小组,经常和冼星海、麦新、吕骥等进步词曲家探讨交流。


他积极从事左翼音乐运动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麦新先后编辑出版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救亡歌曲集——《大众歌声》,并一起创作了《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抗日歌曲之一。


1943年秋,孟波抵达延安,任职于鲁艺。他与贺绿汀一起筹建了中央管弦乐队,还先后在华北人民文工团、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任职。


在延安,他和“晋察冀军区的金嗓子”严金萱结为百年之好,严金萱后来也是作曲家、教育家。


1949年后,孟波历任多地文艺界多个重要领导职务,《梁祝》就诞生于他担任上海文化局长兼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期间。


1958年春,孟波调任这两个职位。上任伊始,他就着重推动了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群众化。


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组织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等学生组成“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他们的创作探索还得到了来校视察的文化部党组书记的肯定支持。


1958年初秋,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小组报送了大炼钢铁、女民兵、梁祝3个题材给校党委审查。


在当年“大炼钢铁”、民兵训练热火朝天的大环境下,孟波没有选择热门题材,而是在表现爱情的“梁祝”旁打了钩。


据作曲家陈钢回忆,孟波的选择不仅有魄力,还冒了很大风险,“没有他那么一钩,就没有《梁祝》”。


这一钩招来了非议,有人认为“梁祝”宣扬才子佳人,是封资修。孟波力排众议:“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殉情,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意义”。


孟波还在审听初稿时,提出了一条关系作品成败的重要建议。


他建议尾声增加一段“化蝶”,他认为不能把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简单机械地等同于封建迷信,这也是人们对美好事物向往的体现。


没有他的指导,今天的《梁祝》肯定就不会那么美。


作品也因这一改动规范了艺术架构,升华了主题,评论家因此称“化蝶”为全曲的“点睛之笔”“灵魂所在”。


图片


冼星海送他的笔,

间接催生了《歌唱祖国》


有一首歌,历经七十多年风雨,仍在广为传唱,被誉为“第二国歌”,你知道是哪首吗?


也许不少人猜到了:“是《歌唱祖国》!”


它的词、曲作者都是江苏无锡人王莘。


1918年,王莘出生在无锡荡口镇的一个普通农家。14岁前,他在教会小学的教育及多才多艺的姐夫熏陶下,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


1932年,家贫辍学的他来到上海,在百货商店做店员,结识了音乐家冼星海等人,成为进步青年。


1938年,王莘抵达延安,成为鲁艺第三期音乐系学员,师从冼星海、吕骥、向隅等。


在毕业后的革命工作历练中,他创作出《晋察冀》《选村长》《永远跟着共产党》等革命歌曲。


1949年后,他先后担任了天津市音乐界、文艺界多个重要领导职务,并当过中国音协常务理事。


王莘是怎么写出《歌唱祖国》的呢?


那还得从恩师冼星海送给他的一支笔说起。


当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鲁艺排练演出时,王莘担任《河边对口曲》的领唱。


193777日晚,王莘接到任务将离开延安。临行前他向恩师告别,恩师送给他一支活动铅笔,并说:


“我用它写下了《黄河大合唱》,我希望你也能用它写出激动人心的传世之作来。”


从此,王莘有了写出一首好歌的梦想。


1949年天津解放,王莘带领“华北群众剧社”进驻天津。


在开国大典前的一次工作会上,有人提议每人创作一首新歌来献礼,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


王莘更觉得责任重大,为了带头写出歌颂祖国的好歌,常常苦思冥想、夜不能寐。到1950年夏天时,他写出100多首歌曲,有6首公开发表,但始终没有传唱开来。


1950915日,王莘去北京办事,返程路过天安门时,被金色晚霞笼罩的天安门广场吸引了,抬头看到鲜红的五星红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更是心潮澎湃。


当时,广场上锣鼓喧天、鲜花如海,一队队少年儿童唱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迈着整齐的步伐练习队列,准备接受国庆检阅。


看着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想着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王莘豪情万丈,这不就是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祖国吗?


32岁的他灵感突现,前面4句歌词脱口而出。


图片


登上返程火车,王莘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曲谱几乎同时喷薄而出,找不到纸,他顺手撕开香烟盒,在背面继续创作。


凌晨三点到家后,他叫醒妻子王惠芬。妻子当时怀孕,火冒三丈,可一听这歌就消气了,提醒丈夫抓紧记录词曲。


就这样,一夜时间三段歌词完成了,他们的大女儿也恰巧在几小时后降生。


经过一番波折,《歌词祖国》发表并逐渐传唱开来,并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力推和毛主席的赞扬。


现在,《歌唱祖国》已成为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场曲或结束曲。


图片


最能“造星”的导演,

拍出“商业”谍战大片


年初,《哪吒2》勇登全球电影票房榜第五,万众瞩目,导演饺子也受到舆论热捧。


同时,也有导演林超贤因为《蛟龙行动》票房不行,表示接受不了。


也许很多人想不到,不是改革开放后,电影导演才操心市场和票房,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陆导演就会担心票房了。而且,其中的佼佼者还擅长制作大片和打造明星。


共和国第一代导演严寄洲1962年导演了军旅喜剧片《哥俩好》,是根据话剧《我是一个兵》改编的。


但他觉得名字不行,没人看,每天苦思起啥名。有天早上醒来,他恍惚听见喝酒划拳的嘈杂声和“全福寿、哥俩好”,感觉太棒了,就叫《哥俩好》!


严寄洲特别重视电影名,认为一般观众对电影名有兴趣才会进影院,片名起不好,票房非大跌不可。


他给《战争在继续》改名《猎字九十九号》,给《三个共产党人》改名《三个失踪的人》,均是点石成金、大获成功。


1917年,严寄洲出生在江苏苏州常熟县的商人家庭,从小就喜欢绘画、唱歌、创作。


参加革命前,他在上海世界书局印刷厂当练习生。


一番坎坷波折后,他经上海地下党帮助前往延安,就读抗日军政大学,参加八路军并入了党,参与了文艺战线的革命工作。


1949年后,严寄洲于1953年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当导演,先后导演了25部故事影片。


他的成名之作是1958年执导的《英雄虎胆》,被公认为新中国电影史上最成功的惊险片之一,被视为国产谍战题材影片的教科书。


他在一堆作废的剧本里,慧眼识珠挑出描写10万大军剿匪但故事庞杂繁碎的《北仑河畔》,亲自去广西补充搜集材料,重新修改删减内容,并将看似风光片的名字改为《英雄虎胆》。


他一反常规,请刚从北影表演训练班结业的于洋扮演男一号侦察科长。不到30岁的于洋眼睛明亮机灵,非常富有表情,出演后名声大噪,一夜红遍大江南北。


他还选了常演纯情少女的24岁王晓棠饰演漂亮女特务阿兰,这一角色被观众誉为“最美女特务”“国内银幕第一女特务”。


1959年,他执导《海鹰》,让27岁的王心刚与25岁的王晓棠出演夫妻。王心刚与王晓棠颜值相当、配合默契,特别是两人在片中开着吉普车兜风的画面迷倒了万千青年观众。


《野火春风斗古城》里,他继续让王心刚与王晓棠扮演“红色恋人”,成就了两人的盛名。王心刚有了“银幕第一美男子”的美誉,他与王晓棠成为最早的银幕CP,被誉为“最佳银幕情侣”。


他最早在中国电影里运用电子音乐,让29岁才银幕首秀、时年33岁的斯琴高娃饰演《再生之地》的女主角日本人,影片上映后引发海内外热烈反响。


他还挖掘成就了演员张勇手、袁梦娅,拓宽了已经成名的陶玉玲的戏路。


严寄洲虽然是老一辈艺术家,但他挖掘演员、成就明星的本事和富有市场意识的头脑,当下饱受市场化洗礼的很多导演也比不上呢。


图片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这个在中国地图上并不起眼的西北小城,却成为无数中国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


广大知识分子克服艰难险阻,热情奔赴延安。


作者聚焦延安十三年时期学习、工作在文艺战线上的江苏籍人员,力求真实、客观地展现他们的工作、生活,展现历史的鲜活细节。


比如,作者提到,陕甘宁边区1939年颁布的机关津贴标准,从5元到1元,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是5元标准。


而《萧军日记》1940926日记载延安作家的待遇等级,从特等到工作人员一共五等,其中每月甲等12元、乙等8元、丙等6元、工作人员4元。


毛泽东的津贴仅比工作人员多1元,由此可见延安当年对知识分子的厚待。


书中真切真挚地记叙了60余位江苏文艺人岁月深处的留痕、甘苦交织的历程、奋斗不息的状态与一生追求的得失。


作者通过时代窥见人物,通过人物梳理时代,将时代的底色牢牢地与人物命运交织于一起,展现时代丰盈的血肉、真实的心跳、跌宕的情感,传递了一个时代的精神。


有时间听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会很有收获。


图片

参考资料:《专访|陈军:不能忘却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刘静妍,“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The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语听书原创内容,版权归新语听书所有,如需转载添加授权可联系kefu@xinyulib.com。


【新语听书】公众号长期征集好书推荐文章,关注【新语听书】微信公众号,在后台回复【投稿】即可了解详情,期待您的来稿,与新语听书一起轻松做有价值阅读!


图片

这本诺奖作品中,藏着令西方惊叹的中国智慧

五一特辑 | 劳动最光荣,致敬奋斗者

老舍《四世同堂》:真正厉害的人,都有这“三气”


新语听书访问方式:



1.微信H5版:关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通过授权链接访问;


2.小程序版:微信搜索“新语有声”小程序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


3.网页版:打开网址www.xinyulib.com.cn,通过读者证账号/密码登录访问;


4.APP版: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新语听书”APP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