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北上》
《北上》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公元1901年,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为了寻找失踪的弟弟,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中国。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走访,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
一百余年后,谢平遥的后人和当年先辈们的后代再度相聚,各个运河人之间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终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
“时间唯一不能消除的,是内心里的好奇与渴望,不仅无力消除,反还做了帮凶,像病蚌成珠一样,时间帮你把一粒沙子越磨越大,直到变成再也不能忽视和排解的珍珠。”
大水汤汤,溯流北上,本书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
(限时有效)
▲扫码免费收听
02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首次出版于2014年3月,获当年老舍文学奖。小说聚焦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年轻人。主人公为了筹集求学耶路撒冷的费用,回运河边的老家卖掉祖宅,而后接连与几位儿时伙伴相遇,讲述他们各自的人生境遇、理想追求和对往昔生活的回顾。
文学评论家雷达认为,徐则臣展现的虽是以“70后”为中心的形象,但写的却是整个时代。
“他在想着自己与这个时间、这个地方产生的古怪关系:故乡,老家,父亲,母亲,走出去又回来,弹指三十七年。他想着因为这些,他把一个陌生的女人和一个陌生的孩子带到这里,被迫停在半路上成了有家难归者。本来扯不上关系的人和事,此时此刻相互建立了严格的逻辑。这就是一个人的出处,你从哪里来,终归要回到哪里去,所以你才是你。”
小说取材祖国大地,从花街,到北京,漫长的时空里,缠绕交织着各种社会问题,勾连出故乡、北京、上海和国外等不同城市和地域的生活,唤醒人们的反思精神,提醒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故事横跨七十年,通过对他们父辈以及自我切身经验的描述,深入地探寻在疾速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这一代人的精神脉络,为读者呈现“70后”一代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和完整立体的社会。
(限时有效)
▲扫码免费收听
03
《如果大雪封门》
《如果大雪封门》精选了作家徐则臣的十七篇短篇小说,同名作品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本书内容冷峻而又温暖,以几位青年打工者在北京的生活为底子,以精细绵密的语言和出人意表的想象,讲述了一个梦想与现实、温情与伤害、自由与限度相纠结的故事。
“冷风扒住门框往屋里吹,门后挡风的塑料布裂开细长的口子,像只冻僵的口哨。……风进屋里吹小口哨,风在屋外吹大口哨。”
对几位来自南方乡村的青年来说,大都市的生活恍若梦境,现实却不免艰难,但他们一直生活得认真严肃,满怀理想。
鲁迅文学奖得主杨庆祥评论说:“如果说在以前的小说中,因为某种生存的惯性,徐则臣更多地倾向于书写某种原生态的生存者的挣扎,那么在 《如果大雪封门》这篇小说中,他则更倾向于对人物内在精神向度的挖掘和书写。”
(限时有效)
▲扫码免费收听
04
《跑步穿过中关村》
《跑步穿过中关村》是徐则臣的成名作,入选“2006年中国当代最新作品排行榜”和“中国小说学会2006年度小说排行榜”。
小说讲述了漂泊在北京,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这些年轻人虽然生活有些艰难,但却有着永远不灭的生活热情,和对未来的积极向往。“跑步”,为生存奔跑,有目标,有速度,有力度。以小人物身上洋溢着的旺盛的生命力,反衬其苦苦挣扎不甘沉默的悲剧。
“他一路跑得意气风发,闯了三次红灯,两辆车为他紧急刹车,很多人盯着他看。在拥挤繁华的中关村,很难看到狂跑不止的疯子。”
《跑步穿过中关村》是表现年轻人在北京奋斗、生活与热爱的作品中,非常突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成为很多年轻人了解北京、了解中关村的一块文化品牌。
(限时有效)
▲扫码免费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