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读罢,作为家长或教师的你是否对儿童教育有了新的感悟,作为图书馆员的你和这本书结下了怎样的缘分,作为阅读推广人的你从专业视角出发又有怎样的体会?“四季童读”好书星推官,用文字诉说心声,以书评表达感受。


本期星推官为我们推荐的好书是《妈妈,我们去哪儿》

图片
图片



妈妈,我们去哪儿

图片

大吴在绘本创作领域风格极为鲜明,其早期“散步三部曲”深入挖掘人与自然的关系,凭借独特的画面与文字,构建起充满哲学思考的艺术空间。“不要三部曲”则另辟蹊径,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生动地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好奇、迷茫与探索,精准地捕捉到孩子内心的微妙情绪。在不断探索中,大吴的新作《妈妈,我们去哪儿》则实现了主题的重大突破,将视角聚焦于母女关系,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段充满温情的成长故事。

图片

故事以女儿反复询问的“妈妈,我们去哪儿?”为起点,徐徐拉开帷幕,这一简单却又充满力量的疑问,如同一条坚韧的丝线,贯穿故事始终,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起初,“我”的询问未得到明确回应,“她不说话的时候,我感到——离她很远很远”,画面也从现实中与妈妈邻座,变成想象中两人中间空了四个座位,头顶乌云密布。这一空间与画面的变化,具象化地展现了母女间的心灵隔阂,表现了孩子对目的地的未知,映射出“我”对妈妈内心世界的陌生。

随着旅程的推进,妈妈带着孩子前往故乡。一路上,妈妈向女儿介绍山的名字、河的名字、鸟的名字和花儿的名字,绘本中大跨页呈现的悠悠绿原、洒落的阳光、大片竹林,都是“去哪儿”的沿途景致。当语言难以承载代际记忆的重量时,螃蟹爬过溪石的窸窣声、竹叶摩擦的震动、花茎折断的脆响,共同构成超越语义的对话网络。这些熟悉的事物和声音,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妈妈童年的记忆宝盒。地理空间的拉近,让孩子逐渐走进妈妈的童年。她们时而热烈交谈,分享感受;时而默契沉默,享受宁静。“走到这里,我感到——离她越来越近”,这种亲近感源于孩子对妈妈过去经历的深入了解。曾经陌生的妈妈,在故乡氛围的烘托下,变得鲜活真实。

图片

到达外婆家时,外婆虽已离去,但“我”从妈妈儿时嬉戏的花圃中采花献给外婆,也把自己最喜欢的那朵花送给妈妈。妈妈戴着“我”送的花安然入睡,此刻,“她开始变小……变小……变小……我紧紧地抱呀抱住她。我们谁也没有说话,但我感到——离她很近很近”。“近”再次出现,这不再仅仅是物理距离的拉近,而是心灵毫无保留地贴近。妈妈在“我”的怀中变小,当妈妈的社会性外壳层层剥落,暴露出脆弱的内核,传统亲子关系中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权力结构,被这温柔的拥抱颠覆。曾经作为孩子坚实庇护者的妈妈,在这一刻,化身为需要孩子呵护的柔弱个体。孩子与妈妈的角色在情感交融中悄然转变,这种转变并非突兀,而是生命本质的显影——我们都携带彼此的童年基因与印记。

图片

“去哪儿”的追问,在故事的演进中,早已超越了对物理位置的单纯探寻,升华为理解与接纳的重要途径。每一次“妈妈,我们去哪儿”的询问,都承载着孩子不同阶段的情绪,从最初的迷茫困惑,到后来的满怀期待,再到最后与妈妈的心心相印。当物理行走的“去”遇上情感维度的“哪儿”,山路便成为测量沉默厚度的标尺。孩子在寻找目的地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妈妈的成长历程,接纳妈妈作为独立个体的过去;而妈妈也在与孩子的互动中,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相互依偎。这种相互理解与接纳,如同暖阳,不断融化亲子间的心灵坚冰,拉近彼此距离。

图片

《妈妈,我们去哪儿》绝非仅仅是一个关于母女出行的简单故事,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与心灵的深度对话。透过这场对话,我们得以窥见亲子关系在岁月长河中的微妙演变,见证孩子对妈妈的理解与接纳,以及妈妈对孩子的温柔依赖。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生活中常常忽略的亲情细节,提醒我们在忙碌奔波的生活中,切勿忘记与家人进行心灵的深度沟通,用心探寻彼此内心深处的世界,因为那里,深藏着最珍贵的情感宝藏。当我们勇敢踏上那看似未知的“去哪儿”的旅程时,或许就能收获一份不期而遇的温暖与感动。就像故事中的母女一般,在对“去哪儿”的不懈探寻中,拉近心灵的距离,找回那份久违的亲密与理解。

(本文作者: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东流路春晖小学

吴青青

图片来源:接力出版社)





推荐图书
图片
图片

《妈妈,我们去哪儿》

大吴/著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适读年龄:7-9岁

主题分类:文学类


内容简介:

一言不发的妈妈带着小女孩开启了她们的旅程,途中小女孩一次次追问“妈妈,我们去哪儿”,但从未得到明确答复。随着周围的场景越渐熟悉,妈妈慢慢敞开心扉,与小女孩一同重温童年的欢乐与温情,流露对已故母亲的无限思念。这段无言旅程的创作灵感来自作者的真实经历,给予孩子走进妈妈内心世界的机会,也引发了小朋友对父母内心情感的关注与理解,拉近了亲子间的距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国图少儿馆小红书账号


b_67b2e180dc6f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