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四季童读”2024年秋季卷“佳作丛谈”如期而至!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入选作品,国图少儿馆特别开设此栏目。在这里,我们将通过馆员的书评、出版编辑的导读以及作者的创作心得等多种形式,带领小读者们一同探索每一部佳作背后的故事。
今天,秋季卷“佳作丛谈”为大家带来的是馆员荐书之《马鹿卓玛》。本书改编自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养护员的真实经历,一起翻开本书走进藏族孩子和小马鹿的故事!
馆员荐书之《马鹿卓玛》
海拔4500米的西藏高原上,草甸如绒毯般铺了满地,婀娜的野桃树、藏柳和松柏在风中摇曳。在优美的自然中,作者白玛珍娜遇到了一群毛茸茸的“小精灵”——温柔的褐色眼瞳,长长的睫毛;眼睛旁两只可爱的耳朵;湿漉漉的圆润鼻头;优雅而健壮的四肢……这种被藏民称作“夏瓦”的生物深深地迷住了白玛珍娜,而被“夏瓦”们围在正中央的女人,便是白玛珍娜创作《马鹿卓玛》的灵感源泉——向秋拉姆。

向秋拉姆被藏民们亲切地称为马鹿阿妈。与书中的小主人公顿月一样,向秋拉姆在上山放牧的途中,捡到了失去妈妈的野生小马鹿。对向秋拉姆来说,小马鹿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她像母亲照顾婴儿般小心翼翼地照顾小马鹿——没有鹿奶喝,她就挤牦牛奶喂养小马鹿;小马鹿晚上怕冷,向秋拉姆就与小马鹿同睡……她收养的小马鹿也如书中男孩顿月的马鹿卓玛一样茁壮成长。
因为向秋拉姆和村民们的善意,向来不敢接近人群的马鹿放下了戒备,与这里的人们达成了默契。每年气温骤降、冬雪来临之际,马鹿群便会跟着被向秋拉姆救助过的小马鹿们一起下山来找她,向秋拉姆也如约带着准备好的芫根、盐巴等食物早早等候。随着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向秋拉姆家的牧场成了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向秋拉姆也成为了保护区管理站的管理员。
《马鹿卓玛》将向秋拉姆和3只野生小马鹿间的纯净情谊改编成了更具童趣的故事。生动细腻的文字伴随着苍劲且绚丽的图画,以藏族男孩顿月的视角展开,描绘了顿月与小马鹿卓玛相遇、相识、最后互相信任的故事。顿月以及村民们的爱贯穿了小马鹿卓玛的一生。白天,顿月喂卓玛喝温热的羊奶;晚上,他把卓玛抱进羊毛毯子里,学着妈妈的样子,为它轻轻哼唱。在顿月带来的温暖中,卓玛似乎忘记了失去母亲的悲伤,茁壮地成长着。
一天,卓玛在河边喝水时,第一次看到了马鹿群。它们弯下脊背喝水时,身上的阳光顺着灰色的皮毛哗哗地抖落下来,巨大的鹿角倒映在河水中,像海底一丛丛奇美的珊瑚。马鹿群身上自然野性的气息深深地吸引了卓玛。终于有一天,卓玛不再只是远远地望向马鹿群,而是飞身一跃,成为了马鹿群中的一员。
卓玛离去之后,顿月日复一日地等待着。他一次次望向那条小溪对面,希望能看到卓玛的身影,却一无所获。直到某天,一场暴风雪袭来,屋中的顿月再次听到了熟悉的呦呦的叫声,他的心一阵狂跳,顾不上穿靴子,便赤脚跑了出去。而站在门口的,除了全身披着灰棕色绒毛的卓玛,竟然还有一群马鹿……
《马鹿卓玛》的故事中蕴含了多层次的复杂情感,引导小读者们去思考生命与成长、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卓玛在河边向着马鹿族群的那一跃,是自然的呼唤,也象征着小朋友长大后离开熟悉的环境,去闯荡出一片自己的天地的责任与担当。顿月与卓玛间的信任,不仅展现出人性的美好,也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诠释得淋漓尽致。极具质感的图画更是让读者沉浸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中,节奏明快、动感十足的画面生动地表现出人物情感的细微变化,以及西藏雪域高原的壮丽景色。
此外,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图画细节和分镜,既有宏大的叙事,又展现了丰富的细节,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展示了西藏特色建筑、服饰、美食等民俗文化,整部故事犹如3D电影般将读者带入顿月与卓玛的世界。卓玛带着马鹿群回来后发生了什么?这一次,卓玛和顿月还会分开吗?翻开《马鹿卓玛》,让我们一起阅读这个关于爱与被爱的故事。
(本文作者:国家图书馆馆员 穆仲宣
图片来源: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本期图书
《马鹿卓玛》
白玛娜珍/著;王光/绘
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适读年龄:0-6岁
主题分类:文学类
内容简介:
本书改编自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养护员的真实经历,讲述了藏族孩子顿月和村民们与一只被救助的小马鹿“卓玛”之间相遇与分离的故事。本书用巧妙的构图展现了藏区四季如画的壮丽风景,用纯净的文字刻画了动物与人之间质朴的情感,恢弘而不失细腻的画面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