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盛唐的梦想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阳邑,也有说为陕西韩城,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今陕西渭南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他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也是唐代最为高产的诗人之一,现存诗作多达三千首。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情感和艺术感染力,代表作《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对后世影响深远。 除了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白居易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他在官场上展现了出色的才干和治国理念,为唐朝政治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位全面发展的历史人物,白居易的文学与政治成就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代表。 我们一起通过漫画来看看,白居易的经典作品《长恨歌》是在什么心境下创作出来的。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居易出生的时候 “安史之乱”刚过去十年, 还没完全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各地仍然战火不断。 唐朝已然由盛唐时期转向中唐时期, 于此时走起了下坡路。 白居易刚出生不久家乡就发生了战乱, 只能举家迁到宿州符离安居。 虽然白居易出身于 一个普通的中小官僚家庭, 家世并不显赫。 但好在他自幼聪颖, 读书还十分刻苦, 年纪轻轻的就为读书熬白了头发, 写诗写到手上起茧, 念书念到口舌生疮更是常有的事, 所以家里人根本不用为他的未来发愁。 读书读得差不多了, 白居易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小地方, 所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自己也应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于是他决定动身前往 国际化大都市长安追寻梦想。 唐朝是一个对各族文化、 思想都很包容的朝代, 为了选拔真正的有才之士, 这时期的科举制度并不分世庶, 而是向全社会开放。 所以对白居易这样 毫无背景的年轻读书人来说, 想要实现抱负势必要走“考举”这条路。 白居易来到长安后听说 别人在参加科举前, 都会带上自己的作品 去拜访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 以此来增加名气, 这样考上的概率会更大些。 于是就把自己这些年来 写的东西打包了一份, 去找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况了。 这顾况应该是见了不少 像白居易这样上门求教的学子 所以看到白居易来了之后也不废话, 直接就翻起了他的作品集。 本来他还很轻松地一边看一边 打趣白居易的名字, 说长安可是个大地方, 他想在这里居住可不容易。 可当他看到白居易作品集里的 一首诗一下就惊呆了, 直言白居易有这样的才华 一定能在长安闯出一片天, 只要不是想住在皇宫, 想在居住在长安的哪里都可以。 给了白居易极大的肯定。
这首诗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朝的考生在写应试诗歌的时候 往往会在诗名前另加“赋得”二字, 相当于现在答题时会先写的“答”字。 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实际上是自己为了押题用来练手的诗作, 没想到歪打正着,一下子就出名了。 后来白居易虽然没在 这次科举中成功应试, 但却因此小有名气, 最终在29岁时顺利地考中了进士。 还通过了吏部考核, 成为了一名专门做文字工作的校书郎, 正式开启了入仕为官的生涯。 在这段时期中他还遇到了 一生中最重要的好友——元稹。 虽然校书郎的位置作为 官职起点来说已经算不错的了, 工作稳定又不用加班。 但这毕竟是个不能做实事的工作, 两人心中都更向往成为更大的官, 去完成更多的事, 让大唐恢复之前的盛世。 所以校书郎三年期满后两人一合计, 便相约一起继续考试, 准备向更高的官职进发。 唐朝考试除了有 经常举办的科举考试, 还有一种为选拔特殊人才 临时举办的制举考试, 相较于科举而言难度更大, 但考上之后前途更好。 白居易和元稹这对学霸组合就这样 又通过了科举考试。 元稹因为是第一名的缘故 所以备受官方赏识, 直接就进入了朝堂, 成了一名左拾遗, 开始了奉旨给皇帝挑刺的官员生活。 而白居易虽然名次稍低, 但也被分配到长安附近的 周至县当县委, 官职不大,好在管辖位置极佳, 也算是前途光明。 这周至县虽然看起来不太起眼, 但附近有一个极其出名的旅游景点 一一马嵬驿, 白居易放假的时候就和朋友 相约一起去马嵬驿游玩一番。 他们来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时 不免要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往事。 这时,白居易的同行好友就说 像这种轰动的故事, 应该要写下作品润色一番, 这样才能流传得更久, 不然只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 白居易闻言便写下了一首《长恨歌》。 这首《长恨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 抒情诗与叙事诗密切结合的典范之一, 白居易在诗作中用自己的感情和想象 丰富了两人的爱情故事, 赋予了它更普遍的意义, 使诗作富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白居易写《长恨歌》 一方面是为记录二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另一方面则是为表达自己对 盛唐时期的憧憬和怀念。 此时的他胸怀大志, 正值事业刚起步的时候, 颇有挽唐室于既衰, 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 所以十分渴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 让国家回到盛唐的光景。 白居易生于战乱频仍的年代,从小便立志勤学苦读,怀抱匡扶天下的宏愿。他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但并未因此满足于现状。他渴望挽救日渐衰微的唐室,解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那么,他接下来会如何行动?他的强国之梦是否得以实现?而那令人动容的《琵琶行》,又是在怎样的境遇中创作而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