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4日,“广西卫视”微博报道称:
八月中旬,英国皇家发布声明说,两艘中国军舰罕见地通过了英国水域。英媒表示,英国皇家海军“里士满”号护卫舰,密切关注着中国海军舰艇的动向……
有网评说,“里士满”号又小又旧,英国海军才3万人;而两艘中国军舰新且先进,中国海军舰艇总吨位是全球第二,中英海军实力真是实现了世纪翻转。很多英国人因此破防。
还有网评提到,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英国正是用军舰对中国发动了侵略,不想现在轮到英国紧张中国军舰了。
说起从1840年到1949年这段近代历史,真的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这100多年里,中国从极度衰败、受尽列强的欺凌蔑视、濒临灭亡的边缘,到重新站起来,开始大踏步地走向社会现代化。这是几代中国人前仆后继、顽强奋斗的结果。
今天的中国由昨天的中国而来。不了解历史,谈不上真正懂得中国的实际国情,也很难做到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今天和如何走向明天。
对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人们来说,自然不可能再去经历昔日苦难与屈辱的生活,但读一些中国近代历史的书籍,至少可以弥补一些这方面的不足。
中国社科院为此组织撰写了《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面向大众传播历史知识,推广史学研究的科学成果。
在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的百度百科里,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
1961年9月30日,熊秉坤等辛亥革命老人应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宴。
国宴开始不久,末代皇帝溥仪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张执一副部长的陪同下,来给熊秉坤敬酒,真诚地感谢他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让他有机会后来能顺应历史潮流,改造成新人。
熊秉坤连忙站起来回敬溥仪,并表示谦让等等。
说起武昌起义,这是历史课本里的必学知识点。不过课本限于篇幅,对当年的很多细节没有着墨。
比如武昌首义是未经中国同盟会讨论决策,没有同盟会领导成员参与领导指挥,而是由一些中下层同盟会成员和其他革命党成员,在孙中山旗帜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后独立发动、指挥的。
这个事实所包含的优点和缺点是同样明显的。优点在于由于基本群众组织发动起来了,在脱离领导的情况下,起义终于能够掀起。
缺点在于起义士兵面临没有众望所归的领导人的苦恼,他们不仅找不到早已期望来武汉的黄兴、宋教仁等高层领导人,也找不到起义前确定的临时总司令蒋翊武和参谋长孙武(因躲避清廷搜捕或重伤住院导致不在现场)。
在战火纷飞中,起义士兵找到一个久已脱离革命行列的下级军官吴兆麟作临时指挥,而在攻下督署后,请出清军协统黎元洪做了革命军的总首领。
如果黄兴、宋教仁在起义现场,或者蒋翊武、孙武能冒险挺身而出指挥,也许武昌起义的前景要辉煌得多,其结局将是另一个模样。
这样,当黎元洪任命黄兴以后,黄兴便不能作为一个革命战略家、一个革命领导人去为革命的未来发展规划一切,而只得作为一名前敌将领,率参谋长李书城一行赴汉阳部署防务。
在汉阳三眼桥、仙女山一带,革命军与清军反复征战,战况空前激烈。但是,由于袁世凯指挥的北洋大军的猛烈进攻,11月27日,汉阳府城被清军攻陷。
汉阳失守后,黄兴主张放弃武昌、专务南京,而受到武昌首义将领们的指责,他的革命领导人的光环在武昌首义将领们看来,已经所剩无几了。这对此后中华民国初期的政治局势都有不少影响。
战事虽然失败了,但革命党人英勇战斗、可歌可泣的精神以及拖住清军主力一个多月,大大鼓舞了全国各地的革命党人,有力地支持了他们为争取各省独立而进行的斗争,清王朝的崩溃已成无可挽回的大势。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这首豪迈壮阔的词是毛泽东所著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上阙着重写的是红军赢得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关键战役龙冈战役的胜利;下阙写的是第二次反“围剿”前的情景。
读本里重点介绍了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集中兵力向各根据地和红军发动大规模“围剿”。
1930年10月,蒋介石在南昌设立“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以江西省主席鲁涤平兼行营主任,出动10万大军采用“长驱直人,外线作战,分进合击,猛进猛攻”的战术,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
此时红一方面军约4万人,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采取诱敌深人的作战方针,于12月30日在龙冈地区歼敌1万人,并活捉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
接着,又在东韶追击谭道源师,歼灭一个多旅,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第一次 “围剿”。
1931年1月,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小布成立,项英任代理书记,并成立由苏区中央局领导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项英任主席,朱德、毛泽东任副主席,毛泽东兼任总政治部主任,同时撤销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
一个月后,蒋介石部署发动第二次“围剿”。1931年2月,何应钦重组总司令部南昌行营,集结兵力约20万人,对中央根据地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的“围剿”方针。
红军采取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在运动中各个消灭敌人的方针。
自1931年5月16日至31日,红军从富田开始,连打五个胜仗,横扫700里,自赣江之畔直达福建建宁,共歼敌3万多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6月,蒋介石亲自出任围剿军总司令,到南昌指挥第三次“围剿”。
何应钦为前敌总指挥兼左翼集团军总司令,调集30万人从南丰进攻,陈枢铭为右翼集团军总司令,从吉安进攻,采用“厚集兵力,分路‘围剿’”,“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法,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然后再深入“清剿”苏区。
7月,毛泽东提出“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红一方面军历时三个月,歼敌3万多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
此次“围剿”被粉碎后,由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及国民党内部的斗争,国民党军队在江西开始全面后撤。
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并扩大到跨20余个县的广大地区,中央苏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著名的词估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甚至能背出来。
毛主席的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中描绘的正是渡江战役中,解放军强渡长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
读本里介绍了渡江战役的细节。
1949年4月20日晚,李宗仁指示国民党和谈代表,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国共和谈破裂。
就在当天深夜,人民解放军开始渡江作战,次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以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为目标的人民解放战争辉煌的大进军就此展开。
人民解放军已于1949年1月进行了统一整编,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改称第一、二、三、四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则直属解放军总部。
至3月底,二野和三野进至苏皖长江一线,四野进至湖北长江一线,并作好了渡江作战的一切准备。
与此同时,国民党也没有放弃长江以南的战争准备。当时国民党在长江以南尚有100余万兵力,其中最主要的是两大集团:
汤恩伯集团部署在湖口至上海的长江一线,白崇禧集团部署在湖口至宜昌的长江一线,海空军力量仍有一定优势。
国民党的防御部署着重在保持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幻想以此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且转移上海的黄金外汇财产。
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首先是由第二、第三野战军在长达千里的苏皖长江沿线进行的。
4月20日晚,谭震林指挥的渡江集团在安徽芜湖至枞阳段江面胜利越过长江天险,踏上了江南的土地。次日晚,解放军在《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之下,全线发起渡江作战。
粟裕指挥的东集团在江苏江阴至扬中段渡江,随即截断沪宁路。刘伯承指挥的西集团在安徽枞阳至望江段渡江,兵锋直指浙赣路。
解放军渡江作战,依靠的是成千民工驾驶的小木船,但兵锋所至,势如破竹,已经丧失了战斗意志的国民党军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阻击或反击。
相反,驻守江阴要塞的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海军第2 舰队相继宣布起义,对国民党军长江防线是一重大打击。
4月23日晚,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5军自浦口渡江,进入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心南京。
此时此刻,国民党军政官员早已逃亡一空。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为标志,自22年前的这个月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中央政权,至此实际覆亡。
普及本的中国近代史书,以往已经出版过很多本,特别是20世纪70-90年代,出版的同类读物数以百计。
为何又要再出一本呢?
过去的历史,是一个客观存在,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人们对这个客观存在的认识,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
现在,中国近代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远比过去清楚了,学术研究的进步也很大。
学者们利用历史资料,特别是利用国内外的档案史料的方便程度,与三四十年前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比如,30年前台湾海峡两岸的学者是不可能坐在一起探讨中国近代历史的,今天不仅已经具备这个条件,而且共享史料、共写史书,也有条件了。
三四十年来,国内有关档案史料的公布,学术论文、研究专著的发表和出版,与以往相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比如,过去从一些书籍上看到的蒋介石日记是经过作伪的,今天可以从美国胡佛研究所看到真实的蒋介石日记手稿了。
作者张海鹏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是编写高等 学校《中国近代史》教材的首席专家,主编过十卷本的《中国近代通史》。
他和他的学生翟金懿合作撰写的这本《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既综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又有作者的新见,并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出来。
有机会听听这本书,相信一定会有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