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龙年春晚,黄渤一首独唱《拼音》打动了无数观众,朴实的歌词与父子相处的场景让人瞬间共情:


我们好像一起讨论过

到底什么是成功

你说什么罪我都遭过

只想普通


“可你没告诉我长大会

跌跌撞撞地没了笑容

也没告诉我原来

普通二字有多不普通


获得成功,是很多人的梦寐以求。


时代充满机遇和竞争,确实有一些人抓住风口、扶摇直上。但更多人还是囿于打工人的“福报”或失业的焦虑中,明白了“只想普通”已经不容易。


有一本书,很好地解答了当下人们的迷茫困惑,指引了人生发展的方向,值得一读。


它是古典老师所著《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最早2010年出版,畅销百万册。


2021年,作者重新修订出版,不到两年又重印了19次。


图片

多数人没法“成功”


有一段时间,“成功学”风靡国内。


“成功学”大师们到处激情演讲,“成功学”书籍被摆在书店显眼位置。


但作者明确指出:成功学,不能学。


人人都能成功,怎么可能?


成功学常常强调,成功不难,只要坚持做一件事情;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成功;做得越好越成功。


如果这种论调正确,每个人都能成功,钱越多越成功;那么当每个人都赚到5000万元时,是不是只有赚到5亿元才算成功?如果每个人都赚到5亿元,是不是只有赚到50亿元才算成功?


很多人学过“正态分布”的概念。这个曲线告诉大家,无论什么群体,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大多数都会停留在某一个值前后-离这个值越远,出现的概率越小。


比如人的长相,世界上长得吓人的人不多,长得完美的人也很少,长得一般的才是大多数。


成功也是如此:它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混得太惨的人也不多,大部分人都过着既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日子。


一家公司里,高层、中层是少数,多数是普通员工;一次考试后,成绩好的只可能是前30%,多数是中游、末游;网络作家中,极少数才能作品畅销、财富自由,多数是等同工薪阶层或者透明小白……


成功本就属于少数人,绝无可能人人都成功,所谓的成功学站不住脚。


事实也是如此,不断有“成功学”骗局被曝光,大师们落下神坛,甚至被抓获逮捕。


比如2023年年初,“成功学大师”杨涛鸣就因为涉嫌传销诈骗被宁波警方立案调查、刑事拘留。


不必苛求功成名就,无法爬上山巅本是芸芸众生的常态。


作者同时给出了另样的成功定义:越走越近。


现代社会,一个人或许把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视为成功。但当他像鲁冰逊一样流落荒岛,还会追求这个吗?


作者提出,人生的真正目标,应该是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目标。


比如把不断奋斗、挑战自己作为成功的追求,你会不会更容易成功?


只要你还在努力,还在越走越近,你就是一个成功人士,而且你会一直享受这种越走越近的快乐。


作者遇到过一个自卑的大学生,他自惭口语不好,认为只有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才能获得快乐自信。


作者告诉他:“不是能说流利的英语才算成功,才能快乐自信。你为什么不追求快乐自信地学习说英语呢?是痛苦地学习,还是快乐自信地学习,更容易讲出流利的口语呢?”


当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你会让自己陷入一种不可控的焦虑。

你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而你总在向上看,从来没有留意过窗边的风景。

只有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你才能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获得那种贯彻始终的幸福生活;你才可以安心地靠着窗口看看风景,然后更快上楼。


图片

拆掉“受害”这堵墙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快乐幸福,也希望远离不开心和沮丧,但是这一切是谁在把握呢?是生活,还是自己?


作者讲了个亲身经历:


有次深夜12点坐飞机回到北京,他在冰天雪地里终于等到出租车。


司机原本很紧张,一听作者说去中关村,一下就高兴了。


司机说:“中关村还行,我昨天大半夜排队20分钟拉了个活,结果是去望京,今天郁闷了一天!”


作者对师傅说:“你身上是不是有个按钮,一个是开心,一个是不开心。去近的就触发不开心,你就郁闷一天;去远的就触发开心,你就高兴一天呢?”


司机感叹:“有点儿意思。”


类似故事,估计不少人遇到或经历过。


很多人身上都有这样的按钮,让别人掌控着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经常失控。


他们的心智模式是:是外界、别人在掌控我的生命,是他们导致了我现在的状态。


他们习惯被别人左右快乐和痛苦,比如家人、朋友、上司、同事,或者就是被过去的自己影响。


他们爱讲:“如果不是因为他……我早就……”,“那时我还小,所以……”,“他都这样做了,我们只好……”


这类人可以称为“受害者”。


很多人不自觉沉迷于受害者模式,因为有诸多“好处”。


1. 推卸责任,保住面子


学习不好怪老师不会讲,工作拉胯怪客户变态……都是别人、外界的原因,自己没有任何责任。


时间长了,自己也会相信生活的世界一团糟。


2. 安心做坏事


买了便宜的赃物自行车,因为我的车也被偷了;在感情上伤害别人,因为我也受过爱情的伤……


寻找受害者故事,不过是为了做坏事时,良心过得去。


3. 分享“凄惨故事会”


很多人迷恋受害者的故事(不是悲剧),从中收获廉价的快乐。


失恋了,女伴们聚集喝酒,痛骂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听到狗血八卦,发现“我倒霉不算惨,还有人比我更惨,哈哈哈”……


4. 用受害获得同情和帮助


职业乞丐是代表性群体。


更多人是无休止寻求关爱,表现得犹如孤独弃儿,抑郁、酗酒、暴饮暴食,用过去惨痛寻求帮助。


直到周围支持者身心俱疲,他们再转入下一个好心人群体中……


5.自我伤害绑架他人


对象要分手,就以自残自杀威胁;儿女不听话,就以断绝关系恐吓……


受害者模式是对生命的屈服。虽然它是“心理吗啡”,貌似通过它能逃离短暂的痛苦,但会让人们陷入无法自控的长久折磨。


作者随后讲解了如何拒绝受害者模式,学会掌控生命;如何面对世界的不公平,而不是只会评价不公平。


作者又从“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不知不觉”四个角度解析了如何去拆掉“受害”这堵墙。


图片

心智模式决定命运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过得不快乐,哪怕是有钱人也不例外。

作者讲了个真实故事。

北京人老张早年下岗,辗转辛苦多年,创业赶上风口成了富豪。

最开始,老张从穷人进入小康,觉得越有钱越快乐。

他买了第一辆车,送娃上学引来众人羡慕;买了第一套三居室房子,冬天晚上不用再去公共厕所了……

他自然而然认为,幸福感和金钱成正比。赚钱越多,越幸福。

但老张不明白,“我能赚钱,我就能幸福”的心智模式不是持续的,它终会有拐点!

越过拐点,幸福和赚钱就关系不大了。这时候幸福感主要来自家庭、自我成长和对社会的贡献。

所以,当老张越来越有钱,并没有觉得更幸福,反而幸福感有了倒退。

这时,老张想的不是多陪家人、多运动啥的,而是要赚更多钱来换取更幸福。

他回家次数更少,喝酒应酬更多,赚更多钱往家拿,但老婆孩子却更加冷漠。

他感觉自己很压抑,但就像被吸进漩涡,越努力、越下沉。

原本有效的心智模式,正在逐步毁灭他。

一场酒桌上突发的急病变相挽救了他。

他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又大病了半年,终于大彻大悟。

他把生意全交给弟弟,住到安静的平房院子里,每天就发呆、闲逛、买菜做饭陪着家人。

一年过去,他的幸福回来了。

错误的心智模式会让我们画地为牢,困在思维的高墙之内,左冲右突、无路可走。

迷信努力就一定有回报,不问方向是否正确;死死抓住随时紧盯伴侣,不问对方什么感受;制订长远详细职业规划,不问时代变化……

这些都是有问题的心智模式。

《第五项修炼》中写道: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就好像一块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在今天这个变幻莫测、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受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样的人。

糟糕的心智模式就像一堵墙,我们亲手搬砖、垒砌,把自己围在里面——勤奋却低效,挣扎而无路可去。

一场大病打破了老张原来的心智模式,让他重新找回了幸福感。

其实,完全可以用更小的代价来升级和替换自己的心智模式,拆掉思维的墙。
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升级心智的方法。


图片


作者古典2000年毕业于土木工程专业,误打误撞入了教育行业,先后任新东方GRE词汇老师、教师培训师、职业发展协会会长。

2006年他投身职业规划领域,成为了中国职业生涯咨询和个人教练的开创者,写作和翻译过多部作品,主编过相关领域教材,还是得到APP《超级个体》主理人。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有个妙处,无论经济向好或者向差,人们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指引。

它讲了如何寻觅一生事业、大干特干;也讲了如何化解失意、活得开心。

有空时听听它,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和启发。


图片


图片